2023年7月28日,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智领”)精灵校园平台主办的第7期“名校名企携手育人”线上主题对话活动顺利播出。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汕头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贵州大学医学院及培生VUE(Certiport)等知名院校和企业的相关领导与专家相聚云端,与产教融合生态部总监李艳一起,共同在上一期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与探索”话题分享交流,并见证中智智领与培生VUE(Certiport)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本期对话由中智智领产教融合生态部市场经理孙玉菊主持,通过“中智智领”视频号平台进行直播。
跟智领小微一起看看本期精彩对话——
数字经济社会发展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就业能力?如何提升这些就业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温习表示,当代大学毕业生应积极融入数字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具备融入态度,主动适应数字经济趋势,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培养自觉的就业能力。其次,要保持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就业技能。第三,要有自觉运用的能力。就业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最后,要能实际运用所学,将就业能力应用于实践。
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就业能力,第一,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时代影响,引导学习方向。第二,从实践出发,创建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推动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教育部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其中的一个方法。第三,要注重前沿工具,培养学生使用数字经济工具的能力,例如掌握Python等技能,以提升挖掘就业机会的效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主任、副教授章跃洪就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做了介绍。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佳基于多年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了高等教育层面的一些策略。提升大学生数字化能力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人才培养方面
1、学科建设。高校应该加强与数字技术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点建设,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适应数字社会的需求。
2、课程设置。高校应开设通用的数字技能、数字发展等课程,将数字素养培养、数字能力提升融入通识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3、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调整和改进。
二、人才输出端口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应贯穿学生入校至毕业的整个过程。在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地位。高校需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协助他们构建自我认知,使其了解当前数字社会和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高校应引导学生采用适应数字时代就业的思维方式,而非仅停留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此外,也需要在平台对接服务上下功夫,解决学生就业态度消极、进展缓慢、行动不积极等问题。尤其对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等问题,应确保毕业生得到有力支持,做好就业过程的最后阶段,使他们得以成功入职,确保“最后一公里”的质量。
产教融合视域下数字化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和形式进行提升?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信息与设计系主任倪嵋林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数字化技术能力的建设和数字化意识、数字化职业认知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有助于塑造其对数字职业的认知,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石。
第二,信息技术教育和不同专业数字化能力建设工作的匹配思路。
由于不同专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不同,通用解决方案并不适用。
第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能力建设的实现手段。
首先,解决人员问题意味着要注重教师的角色。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对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方法有两个:开展多样培训,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同时,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投入和引导。
其次,解决课程问题。校内可以举例信息技术课程,增设与专业需求契合的通识课和实用技能课,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校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数字化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
最后,要解决校企合作对接点的问题。一方面,院校应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能力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深入了解自身业务和岗位所需的数字化能力,找到与院校合作的切入点,实现双方的共赢。
贵州大学医学院讲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童星认为,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问题,即各行业的需求存在差异。提升数字化技术能力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独特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学习,而产教融合正是解决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在产教融合模式中,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与企业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实际工作对数字化技能的需求,通过实践项目提升相关技能。学校也可引入行业导师、企业讲师等专业人士,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此外,学生将接触多样化的教学,与企业专业人员深度互动,更好地掌握数字化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也是提升学生数字化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这类活动,学生能够审视工作岗位的需求,思考资源整合、员工培训和应对挑战的方法。同时,团队项目中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童星表示,中智智领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中发挥了良好的枢纽作用,未来希望有机会通过中智智领与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进一步合作交流。
中智智领产教融合生态部总监李艳从央企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的角度,结合中智智领在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建设与提升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大家进行了几点分享。
中智智领致力于为产业和教育打通渠道、搭建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更好地就业。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扮演关键角色。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主要有三个路径:1、加强数字化素养、技能与认知方面的培训;2、不断提升数字工具使用能力;3、增强数字化资源应用及数字资产自主建设能力。
为推动高校迅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中智智领提供了一系列综合数字解决方案。其中,人工智能教学数字化解决方案之一为AI慕课解决方案,旨在协助高校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创造数字化AI教师分身,实现AI辅助备课和学生辅导等功能,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有助于高校数字资产的安全积累。另一方面,中智智领还将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在线资源库”,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适用于大规模基础培训,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模式。此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优势,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方位数字化协同。
此外,针对大学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中智智领基于“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开发建设了大学生生涯发展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旨在协助学生在入学时即开始建立准确的自我认知,展开职业生涯探索,并逐步构筑职业发展计划。平台的基本逻辑着重于实现人岗匹配,助推企业通过技术等优势,为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中智智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和专业培训等支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朝数字化方向发展。此举还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为高校深入实施“三教”改革探索,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
“如何遵循国际化标准提供专业在线平台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数字化技能?”
培生VUE(Certiport)大中华区总经理张峻豪介绍道,培生创立于1844年,起源于伦敦,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与国际认证考试服务公司。在中国已有超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引入了国际IT原厂认证考试,如微软Office、Adobe认证专家等,每年约有超过30万人次参加培生的各类计算机化考试。对有兴趣的学校而言,可以申请成为培生的授权考场,也可以组队参与2024年的世界大赛。
张峻豪指出,就业竞争犹如企业经营,成功脱颖而出的个人必定拥有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即与大多数竞争者不同的独特特质,并通过公信力强的认证(如国际认证)来证明,从而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他建议学生们在校内课程之外培养更多的跨领域能力,在专业基础上更深入掌握数字化工具。比如,文科生应培养基本的运算思维,学习使用Python等编程工具来处理和分析数据,以进入新兴的AI人工智能领域,如心理情感分析、语言语义分析等岗位。商科生若精通Excel、PowerBI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并提出见解,必定会受到领导的青睐。理工科生则需要加强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提升PPT简报制作技能、掌握肢体语言和聆听技巧等,这将有助于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码农”角色,因为AI机器人编程可能比人类更迅速且更高效。此外,如果想进入规模较大、薪资水平较高的国际企业,英语能力也至关重要。
现在国家也很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而有心创业的文理科生普遍商业知识与素养较为欠缺,例如:如何定义公司的TA (目标受众); 产品如何定价;是否掌握财务报表基本认识;如何利用苹果等大公司最常用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模型来挖掘客户在产品体验上的痛点,进而改进并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等,这些都是可以培养的能力。
节目的最后,现场嘉宾纷纷为大学毕业生们送上祝福,并与广大在线观众共同见证:培生VUE(Certiport)与中智智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智智领成功牵手。第8期“名校名企携手育人”对话将于8月25日举办,欢迎广大名校、名企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